近日,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正式發布《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(2025年版)》(以下簡稱《使用指南》)。《使用指南》提出,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,教師不得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替代性教學主體。
教育部發布的這條禁令,從表面上看好像是限制了技術應用的自由度,實則蘊含著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與對技術風險的清醒認知,其核心在于平衡技術創新與育人規律,避免技術異化為教育的主導者。
禁令的深層邏輯,是對教育主體性的捍衛。在教學實踐中,教師如果將核心職責完全交由人工智能完成,教學將失去對學科邏輯的深度解析與對學生個體的情感回應;學生如果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生成答案,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。教育的本質是“人點亮人”,而非“機器替代人”。
分階管控的智慧,體現了對認知規律的尊重。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,并非否定技術價值,而是基于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審慎選擇。指南通過分學段設置權限,既為高年級學生保留了技術探索空間,又為低齡學生筑起了安全屏障。這種“有限開放”的策略,有利于實現“技術賦能”與“認知成長”的同步。
禁令的終極目標,是推動技術從“工具”向“生態”轉型。指南明確提出“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模態創作與智能生成能力為創新驅動”,其落腳點在于“推動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”。禁令的真正價值,在于倒逼教育從業者重新思考人工智能的技術定位。只有這樣,技術才能真正融入教育血脈,而非游離于教育本質之外。
禁令背后,折射出教育領域對技術替代的深層焦慮。然而,技術進步的浪潮不可逆,關鍵在于如何駕馭。指南中“人機協同”的提法,為破解這一矛盾提供了方向,那就是發揮人工智能在數據處理、模式識別上的優勢的同時,堅守人類在價值判斷、情感聯結上的不可替代性。當技術從“替代者”轉變為“賦能者”,教育才能真正實現“面向未來”的轉型。
教育是面向生命的事業,技術是服務生命的工具。教育部發布禁令,既是對技術狂飆的剎車,也是對教育初心的回歸。在任何時代,只有以敬畏之心駕馭技術,以育人之道定義創新,才能讓生成式人工智能真正成為照亮未來的火種。(劉根生)
刷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