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則“海歸里有間諜”的言論,讓企業家董明珠陷入輿論漩渦。這種將特定群體標簽化的表述,折射出當前公共討論中愈演愈烈的情緒化傾向。當社交媒體為情緒宣泄提供天然溫床時,我們更需要警惕:在事關價值判斷的公共議題中,情緒表達永遠不能代替理性思考。
海歸里是不是有間諜?相信董明珠并不是信口開河,一定有其人生的經驗以及特定的真知灼見。但由于她本人是著名企業家,其所在企業又是人才使用的聚集地,所以她的這一句“蓋棺定論”,在人才云涌、八方齊聚的今天,勢必引起輿論的波瀾。不僅眾多海歸們不悅,其他人也會視之為異端。
在信息超載的現代社會,情緒化表達已成為爭奪注意力的利器。神經科學研究表明,含有情緒色彩的詞匯能激活人腦杏仁核,使信息傳播效率提升65%以上。但生物本能造就的傳播優勢,恰恰成為理性思考的陷阱。當“海歸”被簡化為“間諜”的代指符號時,群體中的個體差異、知識分子的社會貢獻、全球化人才流動的積極意義都被粗暴抹殺。
歷史反復證明標簽化思維的危害。麥卡錫主義時期,美國社會將“共產主義者”標簽異化為洪水猛獸,導致2萬人遭受政治迫害。今天的網絡空間中,類似的話語暴力正借由算法推薦無限放大。研究顯示,帶有群體污名化標簽的內容,其傳播速度是中性信息的3.2倍。
真正的價值判斷需要建立在事實核查與邏輯論證之上。當討論海外歸國人員時,應當關注具體數據:教育部統計顯示,過去十年80%的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,他們在人工智能、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貢獻了37%的發明專利。這些客觀事實構筑的認知地基,遠比情緒化的揣測更接近真相。
理性思維要求我們建立多維認知框架。就像量子物理中的“疊加態”,對任何群體的認知都應保持開放性與動態性。華為公司15%的核心研發人員具有海外背景,這個群體既可能接觸不同意識形態,也帶來了國際視野與技術創新。簡單的非黑即白判斷,只會讓社會認知陷入形而上的泥潭。
在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,需要重建認知理性,摒棄立場偏見。比如,當某汽車品牌CEO公開反對技術民族主義,強調“知識沒有國界”時,展現的正是企業家應有的理性擔當。這種建立在事實與邏輯上的表達,才能推動建設性討論。構建理性對話機制需要多方協同。媒體應恪守事實核查的底線,避免為流量放大極端言論;公眾需培養批判性思維,警惕算法構建的信息繭房;制度層面則要完善誹謗追責機制,讓情緒化詆毀付出法律代價。
從人類文明交往的歷史可以發現,任何進步都始于理性對話,文明突破始終伴隨著思維方式的革新。今天,當中國正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敘事時,更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。畢竟,一個現代化強國的心靈圖景,不應被情緒化的迷霧遮蔽,而要以理性之光燭照前路。
刷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