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序更替,歲物豐成。金秋時節的宛陵大地,稻浪飄香、瓜果滿園、蟹肥魚鮮,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看,水稻由青轉黃,阡陌縱橫的稻田美如畫卷;瞧,池塘碧波粼粼,河蟹在漁網中翻滾跳躍;聽,竹竿敲上枝頭,山核桃“啪啪”掉落聲林間回響……耕耘有時,收獲已至,每一個秋天,都伴著陣陣秋風而來,處處皆是豐收的味道。
稻花香里說豐年
稻穗低垂,金浪翻滾。走進旌德縣白地鎮天星目家庭農場,正是水稻收獲的季節。
稻田層層疊疊,仿佛是一幅金色的畫卷,縈繞著農家村舍。幾臺大型收割機開足馬力,轟鳴著在滾滾稻浪中來回穿梭,割稻、脫粒、碎稈等工序一氣呵成,金燦燦的稻谷與豐收的喜悅相互交織,又是一年好“豐”景。
“今年的水稻長勢特別好,產量高,品質也好,預估會增產百分之十左右,能賣個好價錢。”望著沉甸甸的稻穗,農場主周小馬滿臉喜悅。他的農場今年種植了360畝水稻,預計平均畝產1000斤,銷售收入達50萬元。
作為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,周小馬認為,豐產的關鍵在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,實現了從過去“人扛牛拉”到現在全流程機械化作業。“以前田塊大小不一,田埂占地較大,田間道路、排灌設施不齊全,農業機械在一些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場,每畝田產量就七八百斤左右。”
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,將一塊塊大小不一、棚舍零亂的荒田整合成適合機械化、現代化操作的大面積農田,再通過修建排灌水溝渠、田間機耕路,實現路田相連,利于耕作,提高了機械化作業水平,不僅提升了種糧的經濟效益,使農民增產增收,還帶來了美麗的田園風光。
“今年的水稻收成不錯,稻穗飽滿。我種了4.5畝,畝產近1200斤,以前都是人工收割,今年高標準農田改造后都是用機器收割,又快又省錢。”旌德縣蔡家橋鎮也進入了水稻收割季,高標準農田項目是該鎮2024年的重點項目之一,村民邱長壽看著收割機里的谷粒掩不住笑意。“我自己算了算,如果用人工收割水稻,一人收割,一人打,兩個人一天最多能收5袋,現在用機械收割,省時又省力。”
越來越多的村因“標準化”“精細化”“高效化”的農田而受益。在旌德縣興隆鎮三山村,一片片成熟的稻谷被收割裝車運走。旌德縣農技部門現場對水稻產量進行了抽樣檢測,最高畝產達1910斤,平均畝產1500斤,預計該鎮水稻總產量達9800噸,比去年增產二成以上。
地平整、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連,播下希望的種子,期待明天的收獲。
菊留秋色蟹螯肥
“一二三,起。”清晨時分,宣州區貍橋鎮蔣山村的水塘邊,漁民們的身影來回奔忙,碧波之下、水草之間,一只只身披青甲、腹裹白玉、金爪黃毛的螃蟹被捕撈上岸,正是菊黃蟹肥時。“一網下去,收獲滿滿。”看著裝滿螃蟹的網兜沙沙作響,蟹戶史青福滿面笑容。
蔣山村毗鄰固城湖,有著發展水產養殖的天然優勢,從上世紀90年代,村民們便開始探索螃蟹養殖技術。“利用水資源優勢,我們積極鼓勵農民從事幼蟹培育、成蟹精養,不斷探索螃蟹養殖技術方案。”蔣山村黨總支書記程春六介紹,近年來,蔣山村大力推廣種草移螺生態養殖模式和微孔管道增氧技術,形成了以河蟹生態養殖為主要品種的特色水產養殖,河蟹養殖面積達3500畝,90%以上的村民從事河蟹養殖。該村優質水產品通過江蘇高淳螃蟹市場轉銷蘇浙滬等地,成了長三角市民餐桌上的“香餑餑”。
在距離蔣山村20公里外水陽江畔水陽鎮,新一季的水陽江螃蟹也正搶“鮮”上市。在安徽騰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,工人們正在忙著分揀、過秤、捆蟹、打包,一只只螃蟹被裝在禮盒里“整裝待發”。
“今年螃蟹上市期比往年推遲了半個月左右,但好在行情還不錯。”總經理葉飛是土生土長的水陽人,多年來一直和螃蟹打交道,已然成為螃蟹養殖專家。他說,螃蟹何時捕撈、何時銷售都有講究。由于今年受高溫影響,螃蟹蛻殼比以前要晚,之前還有些擔心,但在精心照料下,螃蟹產量超過了預期,目前市場價格也比往年更高。
據介紹,養蟹對于水域的要求很高,水陽鎮屬于典型的圩區,境內溝渠縱橫,河道交錯,擁有5萬畝優質養殖水面,向來就有養殖螃蟹的傳統。早在2019年,水陽鎮便依托水陽江的天然優勢,改變傳統螃蟹養殖“打法”,開始推廣生態養殖,讓水陽的螃蟹品質再上新臺階,走出了一條以蟹護水、以水養蟹、以蟹富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,目前年產河蟹、魚蝦等水產品2萬多噸,總產值達7億元。
“不要小瞧螃蟹增重1兩,效益可能直接翻倍。”得益于堅持走無公害、綠色生態養殖,騰飛生態農業今年螃蟹品質和產量均有提升,目前約600畝水塘共養殖成蟹十余萬斤,預計今年利潤可達200余萬元。
揮桿樹罅落金果
“白露到,竹竿搖。”眼下的績溪縣荊州鄉正進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。
偌大的村莊,此時空空蕩蕩,不時傳出的蟲鳴驚起寂靜里的絲絲聲浪。
“大家都進山去打山核桃了!”剛從山上回村的老人笑著告訴記者。沒什么比收山核桃更重要的事了,村里幾乎是家家關門閉戶,全家上山,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輕人甚至請假回家,只為等待著一年一度的大豐收。
沿著山路向上,放眼望去是漫山遍野的山核桃林,千枝綻綠,圓潤飽滿的山核桃掛滿枝頭,其外皮由青變黃,個別山核桃外皮的頂部還會裂開,這是山核桃成熟的標志。
山核桃的采收,不是“摘”,而是“打”。打山核桃是一個技術活,可不容易,由于山核桃樹一般都生長在高山陡坡之上,采摘必須爬到樹上還要借用長竹竿的力量,打輕了山核桃下不來,打重了又會傷到樹。
“啪啪啪!”這是來自深山之中獨屬于荊州的樂符。年輕力壯的村民爬上樹揮舞著長長的竹竿,山核桃樹葉也在一聲聲清脆的敲擊中窸窣作響,隨后便是噼里啪啦的落果聲不絕于耳……
樹上揮打忙,老人和小孩們在樹下撿拾也不歇著。瞅準紛紛落下的核桃果,貓著腰,眼疾手快地將一顆一顆從山地上撿進身前的兜里,然后再倒入籮筐集中……草叢里、石縫中,一顆都不能落下。
林子集中面積大的村民,會將幾張大網織結在一起,從山頂鋪到山腳,等著熟透的山核桃自然掉落。這是近年來推廣的采收山核桃的另一種方式——張網采收。有了這一“利器”,部分農戶只需在山腳撿自然落果即可。
“今年山核桃的產量相比往年有所減少,但質量上去了。”上胡家村山核桃收購大戶汪宜紅告訴記者,產量主要受到了授粉期間連續降雨的影響,但后期山核桃油脂積累與轉化較好,空殼率和黑斑比往年要少。
伴著夜幕,崎嶇的山嶺小道迎來了背著裝滿山核桃竹簍的下山人群,人們互相打著招呼,詢問著今年的收成,汗流直下的臉頰上洋溢著喜悅。
小小山核桃,經歷著忙碌的喜悅,也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秋的收獲。多年來,荊州鄉在山核桃品質提升、品牌打造上下功夫,讓山核桃產業成為了這個邊遠山區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。據統計,2023年全鄉山核桃種植面積達3萬畝,年產量1400噸,年產值約1.4億元,占全鄉整個農業收入93.3%以上,全鄉從事山核桃種植的農戶達總戶數的99%,山核桃人均收入1.9萬元,“小核桃”成為了老百姓的“黃金果”。(全媒體記者 徐文宣)
刷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