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基層“善治”密碼
◆江敏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,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。
自治、法治、德治在基層治理中環環相扣,協同發力。安徽在探索自身特色“楓”景的過程中,產生了一批群眾認可、實踐效果好的經驗做法。譬如,在界首市大黃鎮,以“干什么、為啥干、誰來干、怎么干、干不好怎么辦”的“五問工作法”,已成為朗朗上口、深入人心的一句話。這一接地氣的方法,是安徽基層治理經驗的縮影,又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。
一
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遠者,必浚其泉源。基層是社會的細胞,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,基層強則國家強,基層安則天下安。安徽承東啟西、南北交匯,是文明的碰撞點,也是文化的交融點。在這里,有誕生于安慶桐城的“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”,探索了基層治理新路徑;有誕生于淮北濉溪的“一杯茶”七步調解工作法,形成了鄉村治理的“臨渙經驗”;有誕生于黃山的“作退一步想”工作法,擦亮黃山“善治”名片……每一段歷史都有其里程碑,每一次的變革中都蘊藏著前輩先人的智慧和經驗。擁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安徽,始終能讓古老智慧煥發出新的生命力,讓新生滋潤著這片古老的土壤。
善言古者,必有合于今。安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,優秀的地域文化成為基層治理的“金名片”。把“六尺巷”故事中蘊含的“謙讓諒解”美德融入基層治理,將茶館中的“家長里短”評論文化引入民間調解,用徽州文化中“敦親睦鄰”營造和諧氛圍。如今的江淮大地,正在不斷蹚出基層治理好路子、新路子。
二
前段時間,全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座談會在蚌埠召開,與會的18位基層黨組織書記暢談問題、經驗、建議,在新的階段探索新的實踐,讓基層治理的法子在時間的洗禮中不斷自我革新、熠熠生輝。
干在實處,走在前列。40多年前,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在安徽拉開;40多年后,基層治理的探索在安徽遍地開花。2023年桐城“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”成功獲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先進典型,作為全國31個“楓橋式工作法”之一入展楓橋經驗陳列館。此外,蕪湖鳩江區沈巷鎮“三問”工作法、馬鞍山醫療人民調解委員會“導、解、防”工作法入選全國“楓橋式工作法”單位。
改革創新是安徽最為寶貴、最具優勢的遺傳基因。正是這種基因讓安徽人敢干敢拼,敢于創新。
謀事想著群眾。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,是社會變革的絕對力量。無論是“五問工作法”還是“一杯茶”調解,從發芽、開花、結果,貫穿于全過程的是群眾的智慧,其扎根群眾、依靠群眾的初心一直未變。根植于人民群眾的這片“沃土”,何愁改革不成、經驗不累。
不日新者必日退。變者,天下之公理也。基層工作經驗在江淮大地“起飛”,始終是在變化中求得最優解。學習鄰近省份“蹚”出來的經驗,結合安徽實際,求新求思求變。而不變的是,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、觀點、方法。
三
今天的江淮大地,探索新時代下的基層治理經驗,已成為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的“善治”密碼,但實踐總會帶來新問題、新矛盾,也帶來了新思考。
融進去才有活力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,群眾路線是生命線,也是根本工作路線。只有始終相信群眾、為了群眾、依靠群眾,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,產生的方法與經驗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。融進群眾中間,拜群眾為師,向群眾學習,腳下帶著泥土的芬芳,褲腿浸透露水的氣息,手中的點子才能迸發生機與活力。
蹲下來就有辦法。蹲下來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,不是起身后拍拍屁股走人,也不是調研完就與群眾“大路朝天,各走一邊”,蹲下來要有問題,有解決問題的辦法,念念不忘,必有回響。
2023年末,《安徽日報》啟動“尋夢和美鄉村”大型蹲點調研活動,深入探訪鄉村生活生產。建議好不好、辦法行不行,群眾說了算。在蹲點界首市大黃鎮篩子李村時,記者提出竹編產業的發展對策與模式,把蹲下來的成果清晰印在自己的腦海里,把辦法說到群眾心坎上。
與時俱進才能歷久彌新。2024年6月,在安慶市長青社區,安徽省首檔基層治理融媒體直播節目《獨樹一“治”》,以鮮活的案例和場景化的直播互動形式,展現安徽在基層治理方面的新實踐、新經驗。真理越辯越明,道理越講越清,讓基層的經驗傳播開來,使群眾的心聲充分展現,才能持續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。
新形勢下,總會面臨新情況、新問題,善除害者察其本,善理疾者絕其源。緊跟時代,用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新技術,為創新基層治理賦能,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,實現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。
再美的愿景,空想終是鏡花水月;再好的辦法,不去實踐難成蒼青。大道至簡,實干為先,經驗方能經得住考驗。(轉自《安徽日報》)
如果您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聯系我們:xcrb2831872@163.com
未經書面允許不得轉載信息內容、建立鏡像 建議IE6.0,1600×900以上分辨率瀏覽本網站